依据具体国情发展“好的绿色建筑”

华金盛保温材料厂家
发展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业界的共识。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三成,作为一个能源紧张的国家,我国建筑师行业如何看待“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如何走向“绿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与会专家呼吁――依据具体国情发展“好的绿色建筑” 大多数建筑还没有“绿”化 如果评选建筑业市场“出镜率”最高的词汇,“生态、环保、山水田园”等必定名列前茅。在这些概念的包围中,人们似乎感受到满眼的绿色。但中国有这么多的“绿色建筑”吗? 在北京,一提起“绿色建筑”,人们很容易会想到“告别空调暖气时代”的北京锋尚国际公寓,其设计者瑞士凯乐的高层代表曹彦斌说过:“节能并不意味着健康和舒适。而我们设计的系统里面有两项核心技术,一个是天棚采暖系统,一个是置换式新风,让人们告别了空调和暖气,在节能的同时,得到了健康和舒适。”可以认为,“绿色建筑”的标准是不但节能、环保,还要健康、舒适。 “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其考量因素包括节水、供热、制冷、温室效应、污染物排放、人工照明、室内通风及日照质量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秦佑国指出:即便一个小区大量使用了太阳能路灯,给人以“绿色”的直观感受,但如果它的空调系统不节能、不环保,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超标,就还不能算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必须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袁镔教授认为:“‘绿色建筑’的初衷源自建筑与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紊乱与失衡,同时还受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三者作用的合力形成了对绿色建筑的选择。” 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建筑大多还处在“节能”层面,尚未实现“绿”化的标准。 节能之后还要“叫座” 我们为什么需要发展“绿色建筑”?这个问题在今天全世界都追求“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提出似乎多余。然而,让我们注意锋尚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史勇的发言吧,他说:“我们有一万个理由要做节能建筑。”他还是强调了“节能”。 “节能”是倡导“绿色建筑”最不能忽视的理由,因为作为一个能源紧张的国家,我们的建筑业耗能居高不下,一直稳坐能源消耗大户的交椅的现状已经令人无法漠视。 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耗能十分惊人: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所使用钢材、水泥等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就这样,我国非常短缺、千辛万苦取得的能源,约1/2被建筑消耗了。此外,我国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国家高出2~3倍的利用效率也不容乐观。“有一万个理由要做节能建筑”的豪言壮语之后,史勇又说:“然而,我们并没有一千个理由让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我们看到:“落地窗”、“超大采光”等种种不节能的建筑设计仍是宣传的主打,“节能”二字却鲜被提及;即使是采用节能设计的楼盘,也不把“节能”作为卖点。消费者觉得“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玄而又玄,“听得到看不见更摸不着”――节能住宅产品和市场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 “建筑仅仅做到‘绿色’还远远不够,事实证明,单纯的‘绿色建筑’往往不为市场所接受,我们需要的是‘好的绿色建筑’。也就是说,设计师们绝对不能忽视建筑本身的特性,转而单纯地追求‘绿色’。”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林保峰表示。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高标准的建筑,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住宅的问题,如冬天保温、夏季防暑、自然通风、供水保障等等。“绿色概念本身就是在强调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制定的相关标准必须考虑中国国情。”秦佑国表示:“我们在讨论我国的‘绿色建筑’时,必须意识到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和社会习俗均有较大差异,同时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造成了对建筑、住宅区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技术策略上考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居住需求采取不同的技术策略,同时在建筑评估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刘丹)

标签: 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