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玻璃纤维行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华金盛保温材料厂家
一、概况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它是以天然矿石为原料,经过对各原料成分的科学计算和合理配比后,进行粉磨均化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序最后形成各类产品。玻璃纤维单丝的直径从几个微米,到二十几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1/5,每束纤维原丝都有数百根甚至上千根单丝组成。玻璃纤维的突出特点是比强度大,弹性模量高,伸长率低,同时还具有电绝缘、耐腐蚀等优点,通常作为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电绝缘材料和绝热保温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布是玻璃纤维行业中最基础,也是产量最大的产品,其产量约占玻璃纤维总产量的70%以上。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布作为增强热固性、热塑性塑料制作的各种工业设备和各种建筑材料如制造玻璃钢冷却塔、玻璃钢压力管道、水箱、各种板、管和型材、防腐槽和贮罐,在石化、钢铁、电力行业以及市政工程和建筑业、汽车工业被广泛应用。无捻粗纱还是制造其它玻璃纤维制品的基础原材料,如用于高速公路的土工格栅,用于建筑工程的玻纤网布等,玻璃纤维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不仅是促进其它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高技术所需的基础材料,而且其本身就是高技术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二、玻璃纤维行业的现状目前我国玻璃纤维的生产工艺有池窑拉丝法和坩埚拉丝法两种。池窑拉丝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国外引进的,后经消化吸收逐步在国内发展起来的。池窑拉丝法生产方式从天然矿石原料到产品一步完成,产量高、能耗低,其先进的拉丝技术、浸润剂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干燥技术以及后加工技术,再加上一系列配套的先进设备,为生产高品质玻璃纤维产品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其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具有坩埚法工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坩埚拉丝法是传统的生产工艺,它是采用先将天然矿石制成玻璃球,再用玻璃球熔化拉丝的方式进行生产的,由于生产时需经过二次熔化,能源消耗大,特别是用坩埚小规模生产,工艺参数不易控制,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受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其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我国玻璃纤维工业创始于1958年,由于当时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和经济封锁,开始时以土法生产为主,生产技术极为落后,初期年产量仅125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总产量仅达到3万吨左右。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池窑拉丝技术,加上国家的大量投入,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的玻璃纤维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产品产量规格品种以及工艺技术和企业规模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5年全国玻璃纤维产量达到16万吨,成为世界玻璃纤维生产大国。九十年代后期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我国玻璃纤维行业更是以前所未有高速发展,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以20%的年增长率完成了大跨度的升级换代,创造了我国工业发展速度之最。(1)企业规模趋于合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下,玻璃纤维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过于分散的局面,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建设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批年产量超过万吨的企业成为行业的排头兵,部分大中型企业通过资本扩张、资产重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和转变经营机制,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玻璃纤维制品深加工企业。目前行业中已出现了山东泰山、浙江巨石、重庆国际三大龙头企业,这三家的总产量已达17万吨,约占到全行业总产量的50%,成为我国重要的玻纤工业基地,越来越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质资源向这些企业集中,规模经济的效益已初见端倪。(2)全行业产量和出口量增长迅速近3年来,我国玻璃纤维产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用池窑拉丝法生产的产品产量增幅更达50%以上。2002年我国玻璃纤维总产量超过34万吨(不包括台湾省),同比增长39.6%,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产品的产供销和企业经济效益全面增长。10年前我国玻璃纤维产品出口额仅为1000多万美元,2002年已达到2.5亿多美元,出口额10年翻了4番之多,出口量超过12万吨,比上年增长37.5%。一批池窑拉丝的企业和玻纤深加工企业已成为行业出口创汇的支柱,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2003年第一季度,玻璃纤维产品出口又创新高,从全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显示,玻璃纤维出口5.5万吨,同比增长133.8%,创汇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70.3%。(3)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中碱玻璃纤维产品过去一直是我国玻璃纤维的主要品种,其产量占到了总产量的70%以上。近几年来,在国家"鼓励发展年产万吨以上的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等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宏观调控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对高品质玻璃纤维需求的增加

标签: 玻璃纤维